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,在大多数的文章中都认为太监们全部战死,没有一个撤退和生还的。
说他们比带把的汉子还男人。
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“浪漫”和抒情吧,因为这批太监们虽然够有种,但他们也不是没长脑子。
眼看出于不利的局面后,太监们就带着受伤的同伴撤退了,而法军也并没有进行追击。
最后法军统计的“战果”是:
“大理石地面上抛下了三具尸体,其中一个是圆明园的满人首领。”(《圆明园大劫难》)
至于被法军击伤的太监,都被同伴们给带走了,但估计也是凶多吉少保不住了,所以这批太监的应该伤亡有十人左右。
并不是其他文章所说的二十多人全军覆没。
3、圆明园里依然有清军抵抗
为什么说这批太监绝没有全军覆没呢?
因为战后还有人给这群太监的首领立碑了,这也跟法军说的太监首领被击毙相对应。
这批太监的首领是八品技勇太监任亮。
任亮,字明亭,籍贯和生平其他事迹不详,但是在其墓志铭中却提到,他为了保卫圆明园,跟法军接仗战死的事迹。
“明亭公在出入贤良门内,遇敌人接仗,殉难身故。”(《任亮墓志铭》)
关键这块墓志铭之所以能立,还有点太监们“众筹”以示纪念的意思,因为墓志铭中明说:
“宫中之人念其平生飞直,当差谨慎,一遇此大节,实堪景慕。因建立碑文,记其名氏,以期永垂不朽云。”(《任亮墓志铭》)
就是因为“宫中之人”对任亮殉职的肯定,所以才找人为任亮刻碑撰文,希望他能“永垂不朽”的。
既然是宫中人知道了任亮的事迹,那必然是有人知道并且传送的,最大的可能就是跟他一同参战,并且最后安全撤退出去的太监。
所以从任亮墓志铭的出土来看,也可以作为太监们没有全军覆没的反证,毕竟法军可不会表彰他们。
同时要说明一下任亮“技勇太监”的身份,这是太监中平时专门练武、遇事负责护卫的工种,当时的圆明园里技勇太监约有六十人,任亮带领的应该不是全部。
但不管怎么说,任亮和战死的技勇太监都是真汉子,甚至法军也称赞了他们的壮烈。
于是很多人就说这是圆明园最后抵抗,尤其这时候要拉踩一部清军,驻防的旗兵还不如一群太监呢!
其实还真不是,圆明园里残存的清军也抵抗了,这个有必要澄清一下。
就在任亮他们跟法军厮杀之时,附近的清军也对他们进行了策应,对法军造成极大损伤:
“与此同时,清军从墙头上开枪,法军有几个人受了伤。”
这也是为什么技勇太监,能够安稳从法军抢下撤走的原因,因为法军还要对付偷袭的清军。
甚至在这场激战中,法军首领孟托邦的副官步耶,都差点被当场击毙,只不过清军子弹打偏,才让他侥幸躲过一劫。
随后清军交战失利被迫撤走。
这两个连的法国海军陆战队士兵也随即撤退,并且向孟托邦汇报侦查结果,孟托邦随即带领法军进驻圆明园。
而对于进驻圆明园的过程,孟托邦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强调,是“强行攻入”并占领的。
因为在法军拥入圆明园后,部分宫殿还有清军驻防,他们还跟法军进行了交火,但最终被法军消灭或者击退:
“清兵退出由他们守卫的宫殿,并损失了一些人。”(《孟托邦回忆录》)
随即法军对原名的各宫殿进行肃清与占领,圆明园至此彻底沦入敌手,被英法联军洗劫后进行焚毁。
而根据一些资料显示,当时的圆明园里仍然躲藏着一些太监和宫女,人数大概在300人左右。
他们躲藏在供奉清朝皇帝画像的奉天殿中,紧锁宫门并没有被联军发现,但最终被大火给烧死。